首页 > 最新动态 > 宋志平:告别“内卷”厮杀,从恶性竞争走向“竞合”共赢
最新动态
宋志平:告别“内卷”厮杀,从恶性竞争走向“竞合”共赢
2025-08-251

点击蓝字,关注我们


本文摘选自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、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《硬道理》一书,商业竞争有良性与恶性之分,“内卷式” 恶性竞争会侵蚀着行业根基。如何破局?本文将从恶性竞争的根源谈起,探寻从 “量本利” 到 “价本利” 的转型之道,剖析行业自律与企业竞合的重要意义,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。




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。不少人误认为,要竞争就不可能合作,市场竞争就是“你死我活”的丛林法则。其实,竞争有好坏之分,良性、有序的竞争是好竞争,而恶性、无序的竞争是坏竞争。良性竞争创造价值,恶性竞争毁灭价值。通常,大家比较熟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》,实际上政府还制定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》等法律法规,保护正当的良性竞争,反对不正当的恶性竞争。


2024年7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强化行业自律,防止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;2024年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,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,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;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也强调了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




01.内卷之痛:恶性竞争的危害与根源



“内卷式”竞争通常表现为片面追求低价格的过度同质化竞争。客观来讲,这是因为产能过剩,但也与企业的竞争心态有关。


近年来,国内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内卷式竞争,而且愈演愈烈。不仅钢铁、水泥等传统行业卷得厉害,“新三样”的新能源汽车、动力电池、光伏组件也面临着市场压力。价格大幅下降,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,行业出现亏损。


内卷式恶性竞争问题受到的关注度正日益提升。国家多次要求行业自律和克服内卷,但依然有不少企业在打价格战,低价倾销,致使整个行业严重受损。钢铁、水泥、化工等资源性行业,其实不适宜进行过度的竞争。


要做好国内大市场,就要加强行业自律和克服内卷,企业要着眼于用技术、质量、品牌、服务,当然也包括合理的价格进行良性竞争,不能进行技术同质化的杀价竞争。


我们常讲降本增效,但实际上成本是边际递减的,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就会降不下去,再降只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。


内卷式的恶性竞争不仅会导致产品价格和企业利润下降,还将影响上市公司的市值,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以及上证指数等,所以必须综合施治,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,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升级。




02.破解困局:从“量本利”到“价本利”的转变




1.传统“量本利”的失效与教训


价格是企业的生命线,必须认真对待。不少人认为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,是客观的,企业只能适应。但事实是,市场价格往往是由卖方进行恶性竞争而形成的不合理的低价。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,企业之间常大打价格战,结果价格大幅下降,全行业亏损,没有一个胜利者。 


在买方市场中,产品供大于求,市场已从供给制约转为需求制约。在这种形势下,企业再去增加产量,不仅不能摊薄固定成本,反而会增加变动成本,致使流动资金紧张。更为严重的是,产能过剩引发企业之间俞演俞列的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,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,甚至导致亏损。 


举个例子,卖20万辆汽车比卖10万辆汽车的单位成本更低表面上看也能获得更多的盈利。但在过剩经济背景下,生产10万辆汽车能卖得出去;生产20万辆汽车,就有10万辆卖不出去,不但没有真正降低每辆汽车的单位成本,还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。


不少企业在经济危机和过剩时期采取了降价放量的竞争策略。这样的策略往往使企业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,因为市场这时本来就在萎缩企业放量销售完全是逆市场操作。理智的做法是竞争各方尽量合理地减产,在降价上慎之又慎,用减产保价的方式渡过难关。


2. 水泥行业的启示:限电保价


2011年下半年,由于电力供应紧张,再加上节能环保的需要,浙江、江苏等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采取了分期分批控制用电的措施,这些企业中也包括水泥企业。一开始,不少水泥企业跑到电力局,希望不要拉闸,后来大家发现拉闸限电后,水泥价格竟“因祸得福”,每吨涨了100多元。虽然水泥产量少了一些,但是利润提高了许多。2011年,整个水泥行业的利润竟破天荒地超过了1000亿元,这种增长确实得益于限电。 


这件事提醒我们:过去把竞争焦点放在量上,价格不停地往下降,企业赚不到钱;现在减量了,企业反倒赚了很多钱。可见,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价格,不是量,而且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,想放量也放不了,因为这时的水泥产品价格弹性更是微乎其微。


通过这一年,大家认识到,影响企业效益的是价格,影响价格的是供需关系,这就把逻辑讲通了。量多不赚钱,量少才赚钱,要想取得可观的利润,就不能盲目地靠放量降价,而是要进行产销平衡,以销定产,稳产保价。可以说,限电事件对水泥行业来说既是一场市场教育,也是一场价格教育。


3. 构建“价本利”新模式


面对“量本利”的失效,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:价本利。“价本利”模式不再将企业的盈利核心立足于产量的增加,而是实行“稳价、保量、降本”的六字方针。


它的基本要义有两点:一是通过稳价保价手段,使价格处在合理的水平区间,使它不严重偏离产品的价值;二是控制一切应该控制的成本。“价本利”是从传统的“量本利”发展而来的,并不是对“量本利”的否定,而是针对行业关键矛盾的转化提出的新模式。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,“价本利”重构合理的价格体系,不是围绕“增量”压价销售,而是围绕“稳价”以销定产、降本增效,维护区域市场供需平衡。“价本利”追求的是稳定价格,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,让市场有序化,不漫天要价也不恶意杀价,在市场、客户、竞争者都能接受的情况下追求价格理性化。




03.构建秩序:行业自律与大企业的引领责任 




市场竞争一定要有秩序,而不应该是混乱的。秩序应该怎样建立呢?这就需要行业自律:一是行业协会要发挥自律功能,强化对会员企业自律管理的权威性;二是行业里的领袖企业和大企业要带头自律,维护行业的市场秩序。


一个行业要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稳定的企业阵形、团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,大企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。大企业对行业负有更大的责任,应该带领行业实现健康化,系统地、全面地、长远地想问题,不仅要治自己的“病”,更要着眼于治行业的“病”。各个大企业应该共同努力来带头维护行业价格的稳定,不能在价格上自乱阵脚而大打出手。


行业里的中小企业通常没有定价实力,要想多赚钱,可以采取差异化战略,遵从大企业制定的市场规则和行业价格,而不要用压价的方式拼命去抢占市场份额、破坏行业价格的稳定。


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,如果一个行业垮掉,没有哪家企业是可以幸免的,这就是我们常讲的“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”。希望我们能够改变企业的竞争生态,使市场更加健康化、竞争更加有序化。


领袖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,它就像雁阵中的头雁,方向感、大局意识、责任意识都要格外突出。领袖企业是行业系统的中坚,不仅要关注自身成长、降低成本、管理工厂,更要推动行业发展、引导政策、稳定市场。也就是说,要从“做工厂”到“做市场”。按照传统思路,企业只要做好工厂、控好成本、扩大销量、增加品种,就能赢利。但在饱和市场中,如果没有好的行业生态,企业只知“冲冲杀杀”,图一时之快、一己之私,即便内部管理做得再好,也不会成为赢家。


现在年轻人喝白酒的少了,2023年白酒行业销售量下降了5.1%,价格增长了9.7%,利润增长了7.5%,行业利润有2000多亿元。原因就在于茅台和五粮液这两家企业起了带头作用,它们主导不能比价格,而是要比技术、质量和服务,建设品牌、维护价格、加强行业自律,整个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作者:宋志平

机械工业出版社




04.从竞争到竞合,追求互利共赢




市场竞争不是零和博弈,行业竞争也不只是你死我活、优胜劣汰,还要学会合作。竞争体现在技术创新、精细管理、品牌塑造等方面,而合作体现在产业政策的执行、市场健康的维护、管理技术的交流学习等方面。尽管同行是冤家,但也是利益相关者,共同利益应大过分歧。


我之前去一家汽车公司调研,它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不仅生产自己的汽车,还为一些新势力车企做车体加工。同行的专家就问,这样不就等于支持了自己的竞争者吗?这家公司回应,汽车制造多是同质化的,这样做反而可以降低成本。其实,新势力车企不需要生产线,只需要单独的外观设计和技术研发,而生产过程可以外包给这些汽车制造企业。


从竞争到竞合,是市场经济进步的结果。在整个行业中,重要的不是哪家企业能做好,而是如何把行业做好。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上的企业,要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,让大家都有效益。改变竞争者的思维模式,从竞争到竞合,从红海到蓝海,做到适可而止、各适其位,是过剩行业必须完成的跨越。如果说市场竞争是对低效的校正,那么市场竞合就是对过度竞争的校正。真正实现市场竞合并不容易,市场竞合体现的是一家企业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。


企业经营有三重境界:利己、互利、利他。企业的发展以盈利为前提,要求企业完全利他似乎不太容易。市场是大家共处的环境,它不属于哪一家企业,想要在这个统一的市场中共事,就要互利。做企业应尊重他人的利益,不能单纯利己,更不能损人利己,往往利他才能利己。


来源:中国企业家俱乐部

微信号: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

扫描二维码

关注我们

视频号 :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
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