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载来源:农民日报 来了!二十届四中全会! || 长虹卧波 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jM5NTEyNDc0NQ==&mid=2650582875&idx=1&sn=7971140694a68ab942aeac772a8cd7d6&scene=45#wechat_redirect
今天,10月20日,北京阳光晴好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了。
这次会议之所以受到各方广泛关注,因为它将对未来五年,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有一个系统性描绘,会上将审议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。
这一走向,不仅关乎中国,也会影响世界;不仅表现在国家宏观叙事上,也直接关系到亿万老百姓具体细微的生活。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会期4天,从10月20日到23日。
从主题来看,涉及经济发展、党内建设、人事调整等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主题,会议的主题和重要决定也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。
历届四中全会上,出台了许多对“三农”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。
在这会期等待时刻,先跟长虹卧波一起来回顾一下历届四中全会中的“三农”。
看点:坚定决心,改革提速
1979年9月25日至28日,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,正式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》。
之所以强调“正式”,是因为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,就已经拿出了这份《决定》的草案。经过9个月全国各地的讨论、试行,农村形势明显好转。
农业获得丰收,农副产品显著增长,城乡市场十分活跃,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购销两旺景象。
今天,我们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“伟大历史转折”,但真正置身事内,这一转折来得并不容易。
三中全会后,也有人还在争论、观望、迟疑。各地政策落实的情况很不平衡,落实的程度也不尽相同,一些地方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。
四中全会吸收各方意见,总结经验,对草案作了必要的修改完善,传递改革的坚定决心。
农村改革由此提速。《决定》提出了25条政策措施,其中“社员自留地、自留畜、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应予鼓励扶持”等,为日后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、废除统购派购制度,埋下了伏笔。
会上总结的许多经验,“一定要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,按照群众利益办事”“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”“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,首先要考虑农业的负担能力”等,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。
看点:“七五”计划
上世纪80年代前半段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时期之一: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,农业生产迅速恢复,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城市经济改革拉开序幕。
然而到1984年底,出现“经济过热”迹象,工业增速过快,投资猛增,物价上涨。
通过制定“七五”计划,加强宏观调控、为改革创造稳定环境,成为十二届四中全会的重要任务。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(草案)》。
每个五年规划(计划)面临的形势、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时而异,更为重要的是,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,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经验。
即将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,也将讨论研究“十五五”规划。
1985年制定“七五”计划时,正值新旧体制转轨的过渡期,我们还在为实现20世纪末“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”的目标全力奋斗;
今天,我们已经站在“十四五”的丰硕成果上,展望“十五五”的光明前景。
中国式现代化之路,正是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规划(计划),铺出来的。
中国共产党展现的长远眼光、战略定力,中国人民秉持的长期主义、实干精神,令世界瞩目。
看点:执政能力建设,“两个趋向”判断
十六大首次提出“执政能力建设”命题,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其作为中心议题。
过去讲党的建设,比如1994年9月召开的十四届四中全会,就是思想建设、理论建设、政治建设、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这几个方面,现在加了一个能力建设。
迈入新世纪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,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显得尤为紧迫。这也表明,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。
这次全会,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,是提出了“两个趋向”的重要判断:
在工业化初始阶段,农业支持工业、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;
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,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,实现工业与农业、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,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。
农业农村农民,如何以“剪刀差”形式,为我国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,已无需赘述。80年代后期,伴随改革重心的转移,城市经济高歌猛进,“三农”问题逐渐凸显。特别是90年代至本世纪初,城乡差距越拉越大,工农矛盾与干群关系日益紧张。
“三农”问题的严峻性,直接反映到粮食生产上。1998年,我国粮食产量创造5.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,之后连续5年下滑,到2003年锐减到仅有4.31亿吨。
反哺农业、支持农村,已经刻不容缓。
“两个趋向”的判断,为扶持“三农”奠定了理论基础。这一时期,我们明确“三农”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是“重中之重”,确立“三农”的基本方略是“城乡统筹”,强化对“三农”的方针是“多予少取放活”。
从2004年开始,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时隔18年后再次回到“三农”领域,并一直锁定至今。
此后,全面取消农业税、建立农业补贴、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出台,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农村教育、医疗、社保,“三农”发展迎来“黄金十年”。
看点:依法治国,法治护农
新制定出台的,有乡村振兴促进法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、黑土地保护法等; 修订或修正的,有种子法、畜牧法、农村土地承包法、土地管理法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、动物防疫法等等。
看点:乡村治理转型
【版权声明】
本文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农民日报 作者:长虹卧波”。
往期回顾
为期三年的专项整治来了,这次是什么? || 长虹卧波
明天,这项标准实施,与十几亿人有关 || 长虹卧波
这场发布会不可错过!看农业农村部亮“十四五”成绩单 || 长虹卧波
倒计时冲刺,农业农村部这场视频会有什么深意? || 长虹卧波
